参考消息网3月11日报道 据美国《纽约时报》网站3月8日报道,科学家本周宣布了一项诱人的研究进展,他们的梦想是,研发出能在日常条件下毫不费力地传输电力的材料。这项突破可能改变几乎所有使用电能的技术,给手机、磁悬浮列车和未来的核聚变发电厂带来新的可能性。

通常,电流在电线内流动时会遇到阻力,一些能量会以热的形式损失。

一个世纪前,物理学家发现了一种现在被称为“超导体”的材料,在这种材料中,电阻似乎神奇地消失了。但这些材料只有在超低温条件下才会失去电阻,因此实际应用受限。几十年来,科学家一直在寻找能在室温下工作的超导体。

科学家本周宣布的进展是这方面的最新尝试,但它来自一个广受质疑的团队。该团队在2020年的一篇论文中描述了一种很有前景但不太实用的超导材料。但在其他科学家对其中一些数据提出质疑后,该论文被撤回。

新公布的超导体由镥、氢和少量氮合成。其压强需要增大到每平方英寸1.45万磅,才能获得超导能力。这大约相当于全球最深海沟底部压强的10倍。

但这还不到2020年实验结果所需压强的百分之一。这表明,对这种材料进一步开展研究可能带来一种超导体,它可以在室温和每平方英寸14.7磅的正常大气压强下工作。

参考消息网3月11日报道 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3月6日报道,章鱼以其八只手臂而闻名。不过,章鱼有几颗心呢?

美国沃拉沃拉大学研究章鱼的生物学家柯特·昂桑克对趣味科学网站说,章鱼其实有三颗心。它们的近亲鱿鱼和墨鱼也是如此。

章鱼最大的心脏被称为体心脏,位于这种软体动物身体的中间。它将含氧血液泵送到全身除鳃以外的部分。“它是三颗心脏中体积最大、肌肉最发达的一颗。”昂桑克说。

另外两颗心被称作鳃心,分别与章鱼的两个鳃相连。

每颗鳃心将血液泵送到其附着的鳃中。“这两颗心脏相对较小,也不是特别强壮。”昂桑克说。

那么为什么章鱼需要三颗心呢?“这与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心脏需要四个腔室的原因相同——解决低血压问题。”昂桑克解释道。

动物需要足够的血压才能有效地将血液输送到全身。昂桑克说,如果一个人患有低血压,“在站起来太快或太用力的时候,他们可能会头晕甚至昏倒,这是因为血压太低,不足以将血液输送到大脑”。

章鱼的鳃有助于从水中吸取重要的氧气,而鳃心帮助缺氧的血液流经鳃。

参考消息网3月10日报道 据路透社3月8日报道,总部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初创企业相对航天公司8日因燃料温度担忧,叫停了其3D打印火箭原定在佛罗里达的首次发射,从而推迟了对于公司削减制造成本新战略而言很重要的一项测试。

高35米的“人族一号”火箭——该火箭85%的部件由3D打印机制造——原定于8日下午利用位于卡纳维拉尔角的美国太空军基地的发射台发射升空。该公司在推特上说,在3小时的发射窗口期间,火箭二级发动机不断下降的“推进剂热状况”最终迫使其取消了发射。

相对航天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埃利斯在另一条推文中称,“我们的下一次尝试将在几天后进行”。

相对航天公司是美国为数不多几家争着满足不断增加的廉价发射服务需求的初创火箭公司之一。该公司一直寄希望于利用自动化大型3D打印机来简化其火箭生产线,以节约成本。

其多数竞争对手则把重点放在通过制造可重复使用的火箭——例如埃隆·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生产的“猎鹰9”号火箭——来降低成本。

原定的首次发射意在验证该公司的以下推测:其火箭的3D打印结构能够承受发射升空脱离地球时的各种力量。

参考消息网3月9日报道 据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网站3月7日报道,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的出版物《西伯利亚科学》刊文称,位于俄罗斯东北部的雅库特发现了已知最古老的钻石——其年龄约为36亿年。该钻石在乌达奇纳亚钻石矿洞的金伯利岩中被发现。

尼古拉·波希连科院士介绍说:“我们发现的钻石可能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钻石。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这颗钻石被正在生长的橄榄石捕获,它在超过1400度的高温和超过5.5吉帕的强压环境中形成。这符合180公里左右的深度。”

波希连科表示,大多数已知钻石的出现时间晚得多,通常形成于温度约900度、深度约300公里的岩石圈。

这颗独一无二的钻石非常小,直径仅0.3毫米。与其他许多钻石一样,这颗钻石通过金伯利岩从岩石圈深处被带到地表。

波希连科补充说:“岩石圈下层达到了钻石稳定区的压力和温度值,这一发现及其研究证实了先前关于岩石圈下层的形成时间和参数及其中出现地球上最早一批钻石的时间的推测。”

我们的星球大约在45亿年前诞生,最古老的岩石大约形成于40亿年前。所以,这颗钻石的年龄与地球上最初的几块大陆相仿。(编译/黎然)

参考消息网3月9日报道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3月9日报道,科学家们称,他们已通过利用雄性细胞制造卵子,培育出有两个“父亲”的小鼠。这项研究有可能给人类生殖领域带来根本性的变化。

这项技术将为两名男性生育与双方都有血缘关系的孩子铺平道路,还可以治疗女性的一种不孕症。

然而,科学家们称,在考虑将其应用于人体之前,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并需考虑到伦理问题。

日本大阪大学的林胜彦教授在英国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举行的人类基因组编辑国际峰会上展示了他的研究结果——但该研究结果尚未发表。

这项研究包括使用一只雄性小鼠的皮肤细胞制造干细胞,然后移除Y染色体并复制X染色体,令其变成卵子。

在600次植入尝试中,只有七只幼崽出生。但这些幼崽很健康,并有了自己的后代。

这已不是科学家第一次进行这样的尝试,但此前有试验培育出的幼崽并不健康,并在短时间内死亡。  

林胜彦教授在峰会上称,他正在研究针对不孕的相关治疗方法。

他相信其研究成果有可能在十年内应用于人类。

他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记者采访时说:“如果人们想要这种技术,如果社会接受这样的技术,那么是的,我就努力去做。”(编译/殷夏)

参考消息网3月9日报道 据德国《世界报》网站3月8日报道,丹麦王储弗雷德里克8日在埃斯比约港启动了全球首个跨境分离和储存二氧化碳项目“海绿石”计划。在丹麦海岸以西200公里,液化二氧化碳将被永久储存在海床以下1800米处。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认为,要将工业化以来的全球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进行碳捕获和储存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特殊的化学和热工艺可以从化学品以及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中分离和液化二氧化碳。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将二氧化碳从大气中移除并储存于地下。

近年来,由德国石油和天然气集团温特斯哈尔-迪亚公司和英国化工企业英力士集团领导的财团已经建立了一条运输链,用于将二氧化碳大规模储存于海床之下。

“海绿石”计划的试验阶段将持续3个月。在此期间,一艘海上供给船将从英力士集团位于安特卫普的环氧乙烷工厂将总共1.5万吨封装于罐式集装箱中的二氧化碳运至尼尼油田的输送平台。最终储存地点是一处已枯竭的油田。

丹麦希望在未来几十年,将每年储存数百万吨二氧化碳发展成为一项利润丰厚的生意。

,

欧博开户www.aLLbet8.vip)是欧博集团的官方网站。欧博官网开放Allbet注册、Allbe代理、Allbet电脑客户端、Allbet手机版下载等业务。

,

参考消息网3月9日报道 据《印度时报》网站3月6日报道,印度总理莫迪6日在其官邸主持召开了一场高级别会议,检查为即将到来的夏季炎热天气所做的准备工作。

会议期间,莫迪听取了印度气象局有关未来数月天气预报的汇报,以及印度迎来一个正常雨季的可能性的汇报。他还听取了关于天气对旱季作物的影响以及主要农作物产量预期的汇报。

莫迪总理要求印度气象局以一种易于解读和传播的方式发布每日天气预报。

莫迪说,应该以容易获取的形式准备炎热天气的应对规范和注意事项,还应该准备诗歌、电影、小册子等各种其他形式的宣传。

印度今年遭遇了自1901年开始有严格记录以来最热的2月份,录得当月平均最高气温的最高值(29.5摄氏度)。

印度气象局说,与全国整体情况一样,今年2月也是印度西北部有记录以来最热的2月份,日均气温比正常水平高出3.4摄氏度;而印度中部则录得其第二热的2月份,平均最高气温比正常情况高出2摄氏度以上。

印度气象局警告,未来将出现更多难熬的日子,天气预报显示3月至5月印度许多地区将出现比正常夏季更热的天气。

另外,《印度教徒报》网站3月6日刊登了印度科学技术和政策研究中心气候、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部首席研究科学家茵杜·K·穆尔蒂撰写的一篇文章,该文认为,即使是实现“适度排放”,印度的高温也将变得更糟。文章内容如下:

参考消息网3月9日报道 据法新社3月7日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7日宣布,自1972年以来首次搭载宇航员乘组飞往月球的“阿耳忒弥斯2号”太空任务,预计将于2024年11月完成发射。

“阿耳忒弥斯1号”发射任务的成功使这项日程成为可能,该任务于去年12月结束。在首次试飞中没有搭载宇航员的“猎户座”飞船在全世界最强大的新型火箭太空发射系统(SLS)的推动之下,成功进入月球轨道,随后返回地球。

NASA副局长吉姆·弗里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对于这次任务的详细分析还在继续进行。但他说,初步反馈可以允许“阿耳忒弥斯”第二次发射任务在“2024年11月底”左右进行,也就是大概一年半以后。

今年,NASA预计将宣布四名幸运的入选者,组成“阿耳忒弥斯2号”乘组。目前只知道其中包括一名加拿大人。他们将在为期10天左右的任务中围绕月球飞行,但并不着陆。

接下来还将有“阿耳忒弥斯3号”任务,它将搭载宇航员登陆月球表面。NASA一直宣称该任务将在2025年执行,尽管这一日程现在毫无定数。

弗里7日重申,“我们一直计划”在“阿耳忒弥斯2号”和“阿耳忒弥斯3号”任务期间“间隔大约12个月”。

参考消息网3月9日报道 据美国《科学新闻》双周刊网站3月3日报道,研究人员在3月3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报告说,“连通抗体”(通过生物工程改造融合植物和动物的免疫系统蛋白)也许可以帮助植物更好地抵御相关疾病。

这种混合蛋白利用动物特有的灵活免疫系统,使植物具有抵御病原体的能力。

植物一般依靠物理屏障来抵御致病微生物。如果不同寻常的东西进入植物体内,内部传感器会报警,被感染的细胞就会死亡。但由于病原体进化出方法来避开这些防御,植物无法及时适应。

动物适应性更强的免疫系统可以在接触病原体几周内产生大量的抗体。

在一项概念验证研究中,科学家们改造了一种植物的内部传感器使之可以承载动物抗体。

并未参加此项研究的杜克大学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植物免疫学家董欣年说,这种方法利用了适应性很强的免疫系统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进行几乎无限的调整以针对入侵者),并把这种力量借给植物。

董欣年说,拥有更具适应性的免疫系统也许会使农作物特别受益,因为许多农场的田地里只种一种作物。

参考消息网3月9日报道 据西班牙《经济学家报》网站3月8日报道,埃隆·马斯克除了以拥有推特、特斯拉和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而知名外,这位大亨还是“神经连接”公司的创始人,这是一家以在人脑中植入芯片为目标的神经技术企业。目前该公司在劝说当局允许他们进行人体测试的问题上仍在遭遇问题。

报道称,去年12月初,马斯克表现得很振奋,并坚信“在接下来的6个月内,我们将能够开始在人身上测试神经连接”。但事实是,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他们都没有在实施测试的许可上获得美国当局的支持。

根据负责发放必要许可证的机构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的说法,问题在于该技术没有安全到足以将芯片植入人脑。

路透社的报道透露,马斯克在2022年初对该机构进行了试探,但对方排除了任何可能性,并指出该公司至少有十几个方面需要改进,才能在其测试方面获得批准。其中,最突出的是对这项技术所使用的锂电池,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害的担忧。同时,在插入和取出芯片时,脑组织也可能会受损。

据报道,路透社采访过的“神经连接”公司员工承认,他们预计公司不会很快获得批准,因为正如一位前员工所说的那样,“他(马斯克)看不到这不是一辆车。这是一个人的大脑。这不是玩具”。(编译/苏佳维)

参考消息网3月9日报道 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网站2月14日刊登题为《认识一下那些具有社交能力的AI,它们开始理解人类的意图》的文章,作者是埃德·根特。内容编译如下:

非凡的人工智能(AI)已经进入我们的生活。在象棋、围棋或者解决预测蛋白质结构等深奥的科学问题方面,计算机的能力远远超过人类。但人类还拥有一项它们远远没有掌握的超能力:心理分析。

人类拥有推断他人目标、欲望和信念的不可思议的能力,这项重要技能意味着我们可以预见他人行为和自身行为的后果。心理分析对人类来说很容易。如果AI要在日常生活中变得真正有用——与我们进行有效合作,例如,就自动驾驶汽车而言,知道一个孩子可能会跟着球跑到路上——那么它们就需要建立类似的直觉能力。

麻烦在于,这要比训练一位国际象棋大师难得多。因为人类行为具有不确定性,这需要灵活的思考,而这对AI来说往往很难。但最近的一些研究成果,包括有证据表明,ChatGPT背后的AI能理解别人的观点,说明有社交能力的机器不是白日梦。更重要的是,这可能是朝着更宏伟的目标迈出的一步——拥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

参考消息网3月8日报道 英国《独立报》网站2月23日刊登题为《六个大型早期星系“使对宇宙的认识受到质疑”》的文章,作者是尼娜·梅西。内容编译如下:

在早期宇宙中发现的六个大型星系使科学家此前对宇宙起源时星系形成过程的认识受到质疑。

这些星系远比人们预想的更大、更成熟,它们存在的时间点被认为是宇宙的“黎明时期”。

科学家通过分析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去年7月发布的首批数据发现,在宇宙年龄仅为目前的3%时——即大爆炸发生后约5亿至7亿年,存在像银河系一样成熟的天体。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天文学和天文物理学助理教授乔尔·莱亚说:“我们预计在这个时间点只会发现小型、年轻的婴儿期星系,但我们在以前被认为是宇宙‘黎明时期’的时间点,发现了像我们自己所在星系一样成熟的星系。”

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配备的仪器能够探测到最古老的恒星和星系发出的光。

专家们说,从本质上说,这可以让科学家观测到大约135亿年前的宇宙,接近我们所知的宇宙开始形成的时期。

参考消息网3月8日报道 美国趣味科学网站2月22日刊登题为《新研究显示,早期宇宙中充斥着质量是太阳10万倍的恒星》的文章,作者是纽约州立大学斯托尼布鲁克分校天体物理学研究教授保罗·萨特。文章编译如下:

一项新研究发现,宇宙中第一批恒星的质量可能高达太阳质量的10万多倍,大约是现有最大恒星的1000倍。

如今,最大的那些恒星的质量是太阳的100倍。但研究人员发现,早期的宇宙是一个奇异得多的地方,充斥着超巨型恒星,它们寿命短,早早就消亡了。而且,一旦这些注定毁灭的巨大恒星消亡,有利于它们再次形成的条件也不复存在了。

在130多亿年前,也就是大爆炸后不久,宇宙中没有恒星。除了几乎全部由氢气和氦气组成的中性气体“热汤”外,其他什么也没有。不过,在数亿年间,这团中性气体开始积聚成越来越致密的物质球。这个时期被称为宇宙“黑暗时代”。

在现代宇宙中,致密的物质球迅速崩塌形成恒星。这是因为现代宇宙拥有早期宇宙所缺乏的东西:很多比氢和氦重的元素。这些元素能非常有效地把能量辐射出去。这使得致密的团块能够非常迅速地收缩,然后密度高到足以触发核聚变反应——通过将较轻的元素融合成较重的元素来为恒星提供能量的过程。

皇冠开户声明:该文看法仅代表作者自己,与本平台无关。转载请注明:欧博开户:室温超导体研发取得“诱人”进展
发布评论

分享到:

清华大学名誉校董
你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